道教谓老而不死曰仙。汉末刘熙所着《释名》一书解释:仙,迁也;迁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葛洪说:若夫仙人,以药 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疚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其有道,无以为难也。钟、吕认为,所谓仙与人的分野,在于阴阳状况的不同。纯阳而无阴者,仙也;阴阳相杂者,人也。负阴抱阳而为人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未知世界被探知了。很多人因此认为"神""仙"并不存在,然而,"神""仙"是否存在并不能以此来判定。相反,我们看到的是,一些人不了解"神""仙"的含义,也并不清楚道教的教理教义。
每每进入宫观庙宇,大殿前必见硕大的横幅—"有求必应",另有"神光普照"之类的字样,大家再也熟悉不过。我们也曾见过,在富丽堂皇的道教宫观里,无数的人在争相叩拜、焚香祈福。道观清净地,往往风生水起、人头攒动,一派繁荣景象。
如今宗教如此热门,除了宫观寺院的苦心经营,很多人开始有精神世界的追求,因此开始有了信仰,真心也罢,有所求也罢,至少有信仰。这点很好。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我们一直在求索,不约而同地走入宗教信仰这条道上来。其实,所谓宗教信仰,是一种心灵和行为的自我约束,因此,当我们大谈特谈修行、开始虔诚膜拜那些高高在上的神灵时,我们似乎忘记了修行的初心,因为修行的真 正意义,在于心灵的自我救赎,是一种彻头彻尾的自我解剖过程,而并不在于形式。当我们心中拥有信仰并不断身体力行、纯净身心时,所有的神灵都是你的护 法。
拥有信仰是一件极 其可怕的事情,因为拥有真 正的信仰,就意味着我们须从头到尾地改变,须抛弃所有陋习,须用一些严苛戒律约束自己,因此,刚开始,也许热情极 高,但难以持之以恒。这是一个从外到内再到外的蜕变过程,这个过程往往是痛苦的。
对于神灵的信仰和膜拜也会经历从相信到怀疑到深信不疑再到万法皆空的过程。起始阶段,我们往往相信神灵,并顶礼膜拜,渴望能得到神灵的赐福,保 佑自身平安无虞;当我们拥有了信仰之后,原本以为通过皈依玄门便可以使自己的仕途顺遂,然而,一段时间以后才发现我们依然会遭遇很多坎坷,这时便开始怀疑神灵,甚至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再进一步,当我们明白了通过修正言行、行善布施、放生积德等方式可以改 善自己的命运时,便身体力行,发现果然如愿以偿,命运得以改 善,这时的我们可能又开始对神灵坚信不疑,并立志苦修。
不过可惜的是,以上这些阶段也许只是修行的初级法门,毕竟尚未脱离世俗观念,修行的目的还是为自己谋求利益,也就是说,还是执着于自我,并未放下。这个阶段蕞为关键。到了下一个阶段,就是修心的阶段,这个阶段通常需要学会放下,放空。放下和放空,说白了就是清净、去欲,通常唯有大修行人方能做到。
《清静经》云:"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这里说的是自修的法门。要把一切"观空"岂是一般人所能做到?一般人盘腿坐下,闭上双眼,大脑中万念俱生、千丝缠绕,这些都是欲念。而要摈除这些欲念,须经过长期的"观空"练习,否则就算静 坐一天,也未必能入"真静"。既入不了真静,修 炼丹道无从谈起。
从神灵信仰到自我修 炼是一个奇妙的过程。神灵存在于虚空,移动以光速,非凡人可见。然而,神灵是否真的能保 佑人吗?又或者说,当我们为满足自身需求而求助于神灵之时,神灵真的会帮助我们吗?鄙人认为,唯有我们放下私欲、不起贪念之时,神灵才会保 佑我们。
神灵是普济众生的,若一个人放下私念、分别心、为苍生祈福之时,心便纯净了。当内心虚静之时,往往身上会散发出一种特殊的能 量,与神灵世界的能 量同气相求,蕞终达到天人 合一,唯有此时,所作必成。这就是天道,人道谋私,天道求公,唯有心怀天下,才能与天道能 量场相通。这种感应,绝非通过烧香磕头能达到。
所以,悟道修行也好,无任何信仰也罢,只需放下,放下的越多,我们就越接近大道。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求之不得。唯有不求,才能从真 正意义上得道神灵的护佑。而真 正护佑自己的,也许不是神灵,而是自己那颗修空了心。
道教的神 仙信仰,概括而言,就是对自然界一切神秘的力量,以及人世间一切至真崇高的人行品德的尊崇,实际上也是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我们要理解什么才是本真的神 仙,要学神 仙,努力去做好自己,发扬神 仙的精神,让世界变得更美好!这才是神 仙信仰的根本的本质的意义啊!
免责声明:文综合编辑源于网络,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参考之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删除。
推荐阅读: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