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十五,最适宜朝真礼拜诵持经典。
西方有量子力学,道家有天地阴阳。道教认为人与宇宙自然息息相关。天体的运行,地球地理、季节气候的变化,无时不刻影响着人体、情绪和运势。保持人的阴阳平衡,才能保持情绪的稳定。要保持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必 须做到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
农历初一、十五,海洋潮汐的变化因月亮的盈亏影响而达到蕞大值,我们人体内部血液涌动的“潮汐”也达到了蕞大值,阴阳失衡,我们的情绪因此陷入极端的状态中。极端的情绪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运势。
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初一十五朝真祈福诵持经典,是为了让我们安静下来,用自己的力量主动抗衡宇宙自然带给我们的极端情绪,在神前虔诚上香,俯首礼拜诵读经典,以清净身心,从而远离意外与祸患。
初一十五,朝真祈福始于先秦
先秦时期每月的朔望即初一十五就有祭祀的礼仪,汉代刘熙所著《释名》一书记载“朔望祭曰殷奠,所用殷众也”,即在初一、十五舉行大祭。但是先秦时期的朔望殷奠仅针对大夫以上阶 层,在逝者死后尚未下葬之前,若逢初一、十五则举行重大的祭祀。毕沅解释说:“朔奠谓未葬前,月朔大奠于殡宫。今若有新物,则其礼如朔之奠。大夫以上则朔望大奠,若士则朔而不望。”这一礼仪并没有普及到全民,只针对中上等贵 族。
经南北朝时期寇之谦改 革,烧香求愿成为道教必修功课,每月初一、十五是道教重要的斋日,《无上秘要》卷九七对此记载“凡修七转之道,每以月朔、十五日及八节之日斋戒”,所以初一、十五成为道教及男女信民烧香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朔望烧香朝真祈福的礼仪由此得以形成。
初一十五,斋戒是前提
斋戒的概念,古已有之。中国人的信仰,归根结底是敬天法祖的信仰。在对上天的神明和远祖进行祭祀的时候,进行“斋”的仪式,是必不可少的一环。专门讲述祭祀礼节的《礼记·祭统》中说:“斋者,精明之全也,然后可以交于神明也。”
《说文解字》中作注释为:“斋,戒洁也。”意思是说,斋最初的本义是指洁净和禁戒。“斋”,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戒”的含义,所以在先秦典籍中,经常能够看到二字连用的情况。
如《墨子·天志篇》云:“天子有疾 病祸祟,必斋戒沐浴,齐(斋)戒以告鬼神。”不仅如此,在一向“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家思想中,也出现了斋戒祭神的语句。
《孟子·离娄下》中说:“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虽然不谈鬼神,但是在孟子的言语中,依旧保留了对“天”和“上帝”的崇敬;并且告知了通天通神的方法————斋戒。
经云“五浊恶事,难通清净之天。”斋戒是“形神清净”的手段,只有形神清净了才可以上感高真,下度幽魂,真 正实现初一十五上香礼拜趋利避害的目的。这也正是,为什么道 教 徒在初一十五斋戒的缘由所在。
免责声明:文源于网络综合编辑,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参考之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删除。
推荐阅读:
相关搜索热词:为什么初一十五适合朝拜 道教文化
上一篇:经常说“随缘”,随的到底是什么?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