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第十三章「宠辱若惊」,意思是说受到宠幸和耻辱都好像惊吓一样,感到不安。
老子认为得到宠幸是低下的事,得到它,如受到惊吓,因为知道随宠幸而来的是污辱;失去了它,感到惊喜,因为知道失宠将不再有污辱。这就叫做荣宠和耻辱都好像受惊吓一样。这是老子期望世人保持中和超脱的一句名言。
世俗之人,未得则患其不得,已得则患其失去,如此患得患失,不能如君子之坦荡荡。因为他们看重自己的名声,其心灵是痛苦的。所以道教认为:荣辱和祸患都来自对自身虚名和利益的看重和专注,如果我们不专注自身的虚名和身外之物的得失,超脱自身,就没有什么荣辱可言了,就不会因追求荣幸,而诱发祸患了。
老庄等古代思想家,早已为现代人指出一条超越宠辱、超越自我的道路———我无其身,即不去计较个人荣辱得失。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种哲学智慧,许多人虽明白,但做不到。人生之最大祸患是生死、宠辱等问题,而「吾无身,吾有何患」一语道破天机,这就要求人们奉献己身为天下,因为身非我有,身乃大道之载体,身属于宇宙朗然天地之造化,生时属于国家民族,死则回归自然。
以我暂时有限之生为天下的人类奉献自己的功德,正是道教宣导的历史使命。
免责声明:文源于网络综合编辑,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参考之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删除。
推荐阅读:
上一篇:孩子是自带口粮来到这个世界的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