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由天干第2位“乙”和地支第六位“巳”组成的“乙巳蛇年”,也是自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中国历史有确切的纪年以来,第48个乙巳蛇年。
历史上的乙巳年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以下是一些关键事件(资料整合自网络):
公元前796年:周宣王三十二年,是历史上第1个确定的乙巳年。这一年,一支浩浩荡荡的大部队从西周的都城镐京出发了,他们的目标,是一路向东的鲁国。
公元前736年 :晋文侯去世据清华简《系年》记载,春秋初期一位重要的国君晋文侯于是年去世。若按照《史记》,则如蒙文通先生所说:“史公纪晋文侯之年,已先《竹书》者且十年。”
公元前676年:楚国发生了巴攻楚之战,楚国在阎敖的后代发动的叛乱中遭受攻击,楚文王在战争中败北,不得不撤回郢都。
公元前616年:楚国对麇国发动了战争,楚穆王因麇国国君的迟到而愤怒,蕞终击溃了麇国军队。
公元前376年:晋国的晋静公被废黜,晋公室的土地被韩、赵、魏三国瓜分,标志着“三家分晋”事件的结束。
公元前256年:秦国通过司马错的攻击,成功夺得了四川盆地,为秦国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5年:中国发生了多起地 震和火灾,特别是在乌 鲁 木 齐,一场6.6级地 震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公元45年:东汉时期,汉朝与匈奴、乌桓、鲜卑发生了多次战斗,光武帝刘秀在这一时期稳定了中原。
公元105年: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极 大地提高了纸张的质量。
公元165年:东汉时期,第 1 次党锢之祸爆发,多位名士因Z治原因被捕入狱。
公元225年: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成功平定了南中的叛乱。
公元345年:东晋时期,桓温北伐前燕取得胜利,但未能篡位成功。
公元405年:东晋十六国时期,刘裕收复江陵,西凉李暠割据一方。
公元465年:南朝宋、北魏时期,前废帝刘子业被诛杀,湘东王刘彧即位。
公元525年:南北朝时期,北魏六镇军民起兵造 反,烽火燎原。
公元585年: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对内厉行改 革,对外恩威并施。
公元645年: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御驾亲征高 句 丽,虽未竟全功,但彰显了天威。
公元705年:唐朝时期,神龙政 变风云突起,张柬之等重臣逼宫,武则天无奈还政。
公元765年:唐朝时期,唐代宗李豫在位,吐蕃假意求和后悍然入寇。
公元825年:唐朝时期,唐敬宗李湛继位,宦官专权,朝堂乌烟瘴气。
公元885年:五代十国时期,黄巢起义虽然被镇 压,但藩镇大佬们各自占山为王。
公元945年:五代十国时期,战火绵延不绝,社会秩序荡然无存。
公元1005年:宋辽签订澶渊之盟,化干戈为玉帛。
公元1065年:北宋时期,宋英宗赵曙即位,锐意进取,试图解决积弊。
公元1125年:南宋时期,金灭辽之战终落下帷幕。
公元1185年:南宋时期,南宋孝宗致力于整顿吏治、发展经济。
公元1245年:南宋时期,蒙古铁骑正四处征战,席卷欧亚大 陆。
公元1485年:明孝宗朱祐樘上台,带来了“弘治中兴”。
公元1545年:明朝嘉靖年间,严嵩大人把朝堂变成了自家的权力超 市。
1605年:明朝万历年间,万历皇帝持续懒政,朝廷官员们忙着内斗。
公元1905年:清朝末年,民族危机空 前严重,孙 中 山先生创立中国同盟会。
公元1965年:新中国成立的第 16年,全国人 民热情高涨,投入到社 会 主 义的大工地。
这些事件展示了乙巳年在历史上的多样性和重要性,涵盖了Z治、军事、科技和文化等多个领域。
我们要多关注乙巳年哪些事?
1、甲辰年相对其他年份地 震较少,而进入乙巳年,犹如开启振动模式。一般水灾都是每年自然灾害之 首,而乙巳年朝历代记录蕞多的自然灾害为地 震。
2、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要被带节奏
AI应用或许将以效率化一骑当先,丢掉伦理判断和价值判断,直接溶解“真实性”,像金子一般坚硬的信任将脆弱不堪,真实和AI生成的随材的界限在不断模糊:眼见不一定为实,那么信任体系将重构。
3、无名肝火起,不要恐慌和愤怒
岁金不及,木气来侮,会肝风偏盛,心火承之,上焦心火燔热,水气来复,肾阳虚寒。少阳相火在泉,三焦胆火旺盛,两热相加,火热邪yin胜,则内热炽盛。
厥阴风木司天,风气yin胜,与气相和,肝风更胜,肝旺则横克脾土,则脾虚湿盛。
风木偏盛,肝木自病。木盛乘土,脾土受病。火热内胜,三焦胆火偏胜而病。火胜乘金,肺及大肠受病。
肝风肺燥,内热炽盛,脾肾寒湿大行肺金亏虚,肺之肃降不足,肝木温过升太过,客气相火在泉,火克金故下半年肺金不足状态加重。
肝火旺生无名火,情绪管理为一年之要点。不要恐慌、不要愤怒。
4、虽春夏水灾,仍是丰收一年
《地母经》指出,乙巳年是丰收的一年,尽管春夏多水涝、但秋冬有粮食丰收。山河四省豆麦丰收,长江中下游桑叶虽好,但遇虫害。
乙巳年的水灾记录是仅次于地 震记录的自然灾害。
春夏降水较多,严重的时候大河决堤、屋舍农田被淹,其中7-9月防汛压力大,此时主要是华北雨季(河北、河南受灾蕞重)和东南沿海台风季节(以广东受灾为重)。
当然,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大多不会一模一样地重复,但在事件的性质上却存在相似之处。现代社会的状况与古代相比,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谓「以古为鉴」就是通过观察历史洪流中的这些变化,以此为镜来审视当下。
免责声明:图文综合编辑源于网络,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参考之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删除。
推荐阅读: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