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庞大的生物若是抬头苏醒,定会引发天象骤变,所以古人也将天象与龙抬头联系在了一起。古人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将其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称为东方苍龙。
农历二月初二,角宿上的两颗星角宿一和角宿二(代表苍龙的两只犄角)从东方的地平线上浮出,而此时整个 “龙” 的身子尚隐没在地平线以下,故称 “龙抬头”。这一天象被古人视为龙从冬眠中醒来、开始活动的标志。
伏羲氏 “重农桑,务耕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都会 “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等也相继效法。到周武王时,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做法,还将其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每年二月初二还要举 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这一传统逐渐演变为龙抬头的习俗之一,体现了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二月二正值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龙在古代被视为掌管降雨的神灵,而雨水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人们希望通过在龙抬头这一天举行相关活动,祈求龙能行云布雨,带来充足的雨水,使庄稼茁壮成长,以获得丰收。
二月二“龙抬头”和二月三“文昌诞”是紧紧挨着的,一面是道观举行庄重的龙抬头法事,念咒诵经,祈求天地和顺,庇佑人间;另一面,善男信女们在文昌帝君像前,摆上鲜花、供品,上香叩拜,为家中学子写下祈福牌,期盼文昌帝君能开启智慧之门,赐予文运。
两者之间关于“龙”的信仰也并非毫无联系,龙抬头,象征着阳气生发,万物复苏,龙这一祥瑞神兽从沉睡中苏醒,抬起威严的头颅,为人间带来生机与希望,承载着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愿;而文昌诞,莘莘学子与家长们齐聚,怀着对知识的尊崇和对学业有成的渴望,虔诚祭拜,望子成龙,成为人中龙凤。
免责声明:图文综合编辑源于网络,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参考之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小编删除。
推荐阅读:
上一篇:二月二龙抬头,如何“借势”而上?
下一篇:最后一页